全省检察机关3个先进集体和7名先进个人作事迹报告。其中,威宁自治县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副主任、数字办负责人王希作为双先代表,上台分享个人成长经历故事。
让我们看看王希分享了什么样的故事:
第一点感受是,数字检察起步的艰辛。
数字检察工作启动之初,我们信息化基础薄弱,没有建模经验,也没有现成平台,一切都从零开始。随着数字检察工作的推进,我发现,没有技术力量,数字检察搞不成,而离开业务部门,数字检察就没有生命力。我深深意识到,仅掌握技术远远不够,业务知识同样关键!
为此我开启了跨界学习之旅,白天我专注于完成技术任务,夜晚,我挑灯夜读法律书籍。作为一名理工男,这对我真的是一种煎熬。还好经过努力,我通过了法考。院党组明确我兼任控申部门副主任,这也增加了我探索信息技术与检察业务融合实践的机会。
除此之外,我们克服研发经费紧张的困难,自己动手自己干,在无数个日夜中点滴摸索、尝试,反复测试、优化模型,2023年初终于成功完成第一批法律监督模型构建。两年来,我们没有依靠科技公司,完全自主研发模型25个,涵盖了各业务条线,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型自主研发“威宁模式”。不仅大大节约了研发成本,也为我院的数字检察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第二点感受是,数字模型为疑难复杂案件办理解题破局。在办理首例“机动侦查案”时,面临涉案人员多、涉及面广、线索复杂等问题,传统的侦查手段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。为助力案件查办,院党组安排我研发相应的数字模型。我白天和专案成员一起收集电子话单、银行开户信息等情况,晚上研判案件证据。经梳理拆迁户信息、国家工作人员信息、银行流水、卫星图片等多源数据,成功研发“房屋拆迁领域机动侦查权线索法律监督模型”,解决案件数据分析问题的同时,还关联分析与碰撞比对发现线索71条。将案件拍成了警示教育片,356人主动说明问题,为国家挽损资金和压减债务6.4亿元。棚改信访、行政诉讼从2023年年底的44件下降到清零,有力打击了征拆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。专案组获省院记集体三等功。此时,我深刻感受到了大数据技术辅助办案的巨大作用,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数字检察道路上继续探索与创新的决心。在数字检察的推广应用过程中,我们与江苏、云南、陕西、内蒙古等地的检察机关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合作。其中记忆最深的是我们应邀到西藏自治区阿里分院协助建模。我们克服了高原反应等困难,帮助阿里分院部署了司法救助、命案防控等8个模型,在最高检模型管理平台新研发了“民事终本执行程序法律监督模型”等4个模型。离开时,阿里分院的同事们给我们献上了哈达。这次经历不仅是对我个人能力的一次挑战,更是对团队协作和跨地域合作的一次深刻实践。阿里分院评价贵州检察:这两年你们贵州检察工作日新月异,特别是数字检察闯出了新模式、走上了新赛道。这时,我也为身在贵州检察感到由衷自豪。第四点感受是,数字检察已成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关键变量。是的,这一点我是真的非常震撼。蓬勃发展的数字检察工作,迅速成为推动全院检察工作进步的强大引擎。院党组超前谋划,检察长亲自分管和部署指挥,为数字检察工作精心绘制发展蓝图。全院同志积极响应,全身心投入其中,数字检察工作成效显著。2024年以来,我们优中选优,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升级研发模型8个,上架最高检平台全国推广应用模型2个,荣获全国检察机关应用优胜检察院、全省检察机关模型推广、模型应用优胜院等称号。汇聚全院智慧提炼实战经验汇编的《法律监督模型的基层实践》一书获检察出版社出版发行。以数字赋能,赶超跨越,威宁检察工作在这两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10个案例被最高检评为典型案例,荣立全国检察机关“集体一等功”,“守未联盟”团队获“全国三八红旗集体”。今天,数字检察工作已成为威宁院的一张亮丽名片。而我,也深深感受到了数字检察的广阔天地与无限可能。在未来的工作中,我们一定会继续脚踏实地,守正创新,运用智能化手段,提升法律监督质效,努力建设一个适应未来的威宁检察院,更好地为大局服务、为人民司法、为法治担当。